<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strike id="1jt9v"><i id="1jt9v"></i></strike><ruby id="1jt9v"></ruby><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i id="1jt9v"></i></span><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video></span>
<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el id="1jt9v"></del></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th id="1jt9v"></th>
<span id="1jt9v"></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strike id="1jt9v"></strike></video></span>
1978
吳德林,1963年生于江蘇,2018年1月15日,經深圳市委、哈工大黨委決定,鹽田區委原副書記、區長吳德林任哈工大(深圳)黨委書記。
深圳基因、哈工大精神
高校地方辦學新體制的“試驗田”
深圳基因、哈工大精神高校地方辦學新體制的“試驗田”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專訪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黨委書記吳德林
陳志文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
專訪
吳德林
哈工大(深圳)
黨委書記
打破常規、特事特辦 見證深圳經濟特區的經濟發展奇跡
打破常規、特事特辦見證深圳經濟特區的經濟發展奇跡
陳志文:
您1997年到深圳到市政府辦公廳任職,在此之前您在日本留學、大學任教。當時,您為什么會選擇從日本來到深圳?
吳德林:
1996年底,我在上海參加中國會計教授會,當時已在深圳的大學班主任,讓我開完會去深圳看一看。我自己也很想來看看,因為深圳是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的前沿。到深圳以后,我與很多人進行了交流,覺得深圳是一個干事創業的好地方,大家精神氣十足,很有活力、很有激情。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到深圳市政府辦公廳應聘,并經過了筆試和面試環節。想著如果被錄用就來深圳,如果不行就再回日本當老師。應聘后大約十天,就被告知他們準備錄用我了。
我一下子就感覺到深圳能夠特事特辦而且辦事效率很高。深圳市政府辦公廳既沒有因為我是從國外回來的,就認為我一定很好,不用考試了;也沒有因為我的唐突拜訪,將我拒于門外,而是給予了我面試、筆試的機會,還很快接納了我。
陳志文:
這也是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樣板所獨有的特點或者說基因。這些年來,您覺得深圳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吳德林:
改革開放40年來,深圳這個當年的小漁村已經發展成了擁有兩千多萬人口的國際化大都市,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奇跡。變化之大可謂翻天覆地、方方面面。舉兩個例子,一個是交通基礎設施的變化,深圳從“市無寸鐵”到2018年已開通了8條地鐵線;另一個是教育的變化,過去深圳只有一所深圳大學,現在已經有13所高校。
陳志文:
在深圳的二十余年,有哪些事情令您印象深刻?
吳德林:
我1997年來到深圳工作,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很多。就經濟方面而言,一個是上世紀末,深圳發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兩個“二十一條”,這標志著深圳開始產業轉型;另一個是舉辦高交會,過去每年有個“荔枝節”活動,1999年取消了“荔枝節”,舉辦了第一屆高交會。之后,深圳高交會每年舉辦一屆。再一個是2012年,深圳市政府明確提出:要努力實現“有質量的穩定增長、可持續的全面發展”。在這個指導思想下,深圳以“創新發展”和“深圳質量”為核心,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多年來一以貫之,這對深圳的高質量發展、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陳志文:
從您的角度看,深圳有什么特殊之處?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作為改革開放40年來從沒有爭議的金字招牌,深圳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吳德林:
我認為,第一就是包容。深圳的原居民很少,大多數都是外來人口, 接納了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層次的人。我當初來應聘時,接觸的領導來自各個地方,語言多少都帶一些家鄉的口音,但素質都很高。說實在的,今天的深圳,是在全國人民支持下發展起來的。
第二個就是人人有理想、有干勁、有激情。每一位來深圳的人,都帶著夢想而來。他們來了以后,能夠踏實地做事,而且借助深圳的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基本上都能干成事。深圳人非常有激情,很多外地來的朋友說,跟深圳人在一起,一下子就覺得精神很振奮。
第三個就是深圳人敢闖、敢試、敢拼命。我是非常有體會的,深圳經濟發展到現在,無論在學校也好、機關也好、企業也好,雖然待遇在全國來說都算不錯的,但大家仍然保持著一股積極向上的勁頭。深圳人對做成、做好事情的追求似乎永無止境。
陳志文:
沒有條條框框。
吳德林:
是的。大家都想把事情做到極致,沒有條件就想辦法創造條件。深圳民營經濟發展得非常好,我覺得與這些特性是有關系的。想打破常規、想創新、想做到最極致,這確確實實推動了深圳這么多年的發展。與有些地方相比,深圳的休閑度沒有那么高,但是深圳人的心態特別好,那種積極向上的氛圍特別能感染人。
深圳無名校、名校在深圳 深圳高等教育的快速崛起
深圳無名校、名校在深圳深圳高等教育的快速崛起
陳志文:
深圳這些年特別重視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從宏觀上來講,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高等教育都是深圳的短板。如果從政府角度分析,您怎么看待深圳的做法?
吳德林:
從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全局來看,近年來深圳的高等教育正在快速崛起,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發展特別重視,這是我的第一感受。
經濟特區的發展,人是最關鍵的因素。過去深圳只有一所大學,靠一所高校不足以支撐深圳對人才的需求,也影響著城市發展的后勁。深圳對高等教育的重視反映了對人才的高度重視。
高等教育的發展規律難以逾越,質量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深圳速度”無法等待新建地方高校來滿足經濟特區對于一流大學培養拔尖人才、推動科技創新、開展產學研合作的全面要求。沒有高水平的大學強有力的智力支撐,深圳經濟特區顯然難以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領先優勢。
在這種壓力下,深圳市委市政府從城市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做出了引進高等教育外來資源,較快地提升本地高等教育的層次和水平的決定。2000年,深圳市創建深圳大學城,由地方政府聯合國內著名大學共同創辦、以培養全日制研究生為主的研究生院群,創建初始就引進了北大、清華、哈工大3所高校研究生院。
時至2019年,深圳已有高校13所。真正實現了“深圳無名校,名校在深圳”,為深圳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陳志文:
從我的角度來看,除了北京、上海,深圳很有可能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第三極。身在其中,您認為,深圳高等教育的發展有何獨特之處?
吳德林:
深圳高等院校的辦學風格有非常鮮明的特色。其一,深圳政府積極嫁接國內外優質教學資源,主動引進、合辦大學。例如,與國內高校哈工大合作辦哈工大(深圳),跨境合辦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則是跨國合作辦學。
其二,創新創業型學校特質明顯,新辦學校的學科設置有鮮明的服務城市發展需求的體現。目前深圳引進的高校中,包括哈工大(深圳)在內的7所學校,都是既有本部優勢,又與深圳產業發展密切相關,在學科組成和課程設置上都依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進行了甄選及特色化設置。
其三,國際化、全球化特色鮮明。截至2018年底,哈工大(深圳)共有全職教師350余名,博士化率約為97%,有海外學習或工作經歷的教師約為80%,其中來自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德國、加拿大、韓國以及港澳臺等境外教師占比近10%。此外,我們還聘請了多名國際學術大師擔任學校相關學科首席學術顧問。背景多元的師資組成,構筑了學校建設“雙一流”高校的堅實基礎,也使得哈工大(深圳)成為一座以多元包容、國際化為特色的高質量人才培養大學。
百年強校、經濟特區 我們一定要辦好這所高校
百年強校、經濟特區我們一定要辦好這所高校
陳志文:
您到哈工大(深圳)來之前,一定對學校進行了一些研究,那時候您對哈工大(深圳)有什么樣的印象?到學校之后,您的認識是否有變化?
吳德林:
從我個人來講,有很強的學校情結,到學校工作一直是我的一個愿望。我非常感謝組織派我來哈工大(深圳)。
實事求是地講,我在報到之時,對哈工大(深圳)的了解只停留在這是一所深圳市與哈工大合作共建的高校。這一年多以來,隨著對哈工大的了解,我非常高興能夠成為哈工大的一員。
第一個印象,就是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哈工大劉永坦院士獲得了2018年的國家科技最高獎,通過對劉永坦院士事跡的學習,我看到哈工大的老師、科研人員在一線一直堅守了這么多年,干出了這么大的成績。哈工大人在北方哈爾濱,默默無聞、辛勤耕耘。我很受鼓舞,很受教育。
第二個印象,就是哈工大校訓“規格嚴格、功夫到家”。“規格嚴格,功夫到家”是哈工大人才培養的準則,它有兩層含義,一是要求有嚴格的規格,從嚴治學、從嚴治教,保證人才培養的高水平;二是要求盡心盡力、下功夫培養學生,通過嚴格的過程管理來保證畢業生質量。哈工大始終提倡“鐵將軍把關”,緊緊把住教師的“教學關”、“科研關”、“水平關”,緊緊把住學生的“入學關”、“升級關”和“畢業關”,校訓精神體現在哈工大教學和科研的全過程。我到學校工作以后,切實體會到哈工大對學生培養的要求確確實實很高。用一句玩笑話來講,如果是高中時認認真真學,想到大學混個文憑的學生,最好不要來我們學校,肯定混不下去。前兩天,我們還在討論讓一位沒有按要求完成學分的學生退學。據我了解,這在哈工大是很正常的。
陳志文:
哈工大(深圳)是一所很特別的學校,它的定位是什么?
吳德林:
哈工大(深圳)最早是從研究生院開始辦起的,2002年開始招收碩士生、博士生,2016年開始招收本科生。哈工大(深圳)的定位有三個方面,一是由深圳市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合作共建,二是廣東省、深圳市的一所高校,三是哈工大的一個校區。
陳志文:
我覺得,這起碼是辦學體制上的一種創新,既是哈工大的,也是深圳的。
吳德林:
您講的非常對。哈工大(深圳)是探索高校在地方辦學新體制的試驗田,我們要在深圳市和校本部的支持下辦好這所高校,一定要辦出水平、辦出特色。我們自己感覺到,這個使命很光榮,責任很重大。
陳志文:
探索高校在地方辦學機制的模式,這一點很重要。您覺得,作為哈工大的校區之一,哈工大(深圳)應該從哈工大本部傳承什么?
吳德林:
市校合作辦學是非常有意義的探索,合作辦學可以實現雙方優勢良好結合,可以保證高水平的軟硬件條件,既為哈工大本部提供新鮮動力,也為深圳市帶來新的文化。
哈工大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哈工大(深圳)傳承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規格嚴格,功夫到家”校訓傳統和哈工大精神——“銘記責任,竭誠奉獻的愛國精神;求真務實,崇尚科學的求是精神;海納百川,協作攻關的團結精神;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奮進精神”,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豐富其內涵。
哈工大具有優良的辦學傳統和鮮明的辦學特色,辦學資源優勢突出。哈工大(深圳)在人才培養方面,與學校本部統一規格、統一標準、統一要求、從而形成統一質量、統一品牌,更側重于與深圳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的目標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緊密結合。
在師資力量、科研發展等各個方面,哈工大(深圳)與哈工大“一校三區”優勢結合,通力合作、共同促進、協力發展,哈工大(深圳)始終是哈工大高等教育改革的試驗田、匯聚高端人才的橋頭堡、國際化辦學的示范區,是哈工大實現“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規格”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陳志文:
深圳的基因或者特性,又對哈工大(深圳)產生了什么影響?
吳德林:
深圳市具有經濟發達和地域優勢,更重要的是有改革開放先進的理念和敢想敢試的創新文化,并為辦學提供非常優越的條件,對高層次人才非常有吸引力,為高水平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優異的軟硬件條件。
哈工大(深圳)既汲取了哈工大校本部作為百年工科強校的嚴謹與細致,又吸收了深圳這座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的創新與活力。它的獨到之處在于兼容并蓄,是深圳市高等教育體系的重要成員和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城市范例的生力軍。從教學、科研等方方面面,深圳的精神和特質在哈工大(深圳)也充分地體現了出來。
比如在學科專業設置上,以理工科為主,這同珠三角地區的經濟發展結構十分契合,能夠滿足深圳乃至廣東對高素質理工類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時堅持教學與課程體系的國際化,大部分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采用國外一流原版教材,符合深圳市國際化城市的形象和定位;還與深圳高新科技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率先實踐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在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以滿足深圳建設國際化創新城市的需求。
陳志文:
最近國務院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這為哈工大(深圳)的發展提供了怎樣的機會?哈工大(深圳)將發揮哪些作用?
吳德林:
這對哈工大(深圳)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大機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作為地處深圳的一所高校,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學校專門開會研討如何服務好這個國家戰略。同時,對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千載難逢的重大發展機遇。哈工大(深圳)要抓住這個歷史機遇,不能留下遺憾。
我們將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積極投身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來:一是要加快“雙一流”建設,不斷推進高水平學科建設,多措并舉提升學校發展的實力,培養一批專業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強的拔尖創新人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提供人才支撐;二是要在科技創新上加強與政府、企業等多方合作,不斷推進產學研結合,將科研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深度融合,進一步提高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能力;三是要進一步密切與港澳地區高校的聯系,在人才交流、課程設置、信息互通、科學研究等方面加強合作。
學校的發展與深圳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是一個互相支撐、緊密協作的共同體,深圳市的高速發展為學校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與支撐,而學校的發展則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
高起點、高目標 哈工大(深圳)的人才培養特色
高起點、高目標哈工大(深圳)的人才培養特色
陳志文:
2018年哈工大(深圳)高考招生錄取分數線超過了校本部,您怎么看待這一現象?
吳德林:
在深圳辦高校,一定是高起點、高目標,要辦出高水平。我們2016年依托校本部招收首批本科生,2018年首次以單獨代碼進行招生,理科一本投檔線居廣東高校之首,生源質量不斷提升。
能夠取得這樣的招生成績,得益于哈工大百年高校的優勢、深圳這座城市的優勢,也是我們哈工大(深圳)全體師生努力的結果。哈工大是211、985、“雙一流”建設高校,哈工大(深圳)也納入了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學生選擇哈工大(深圳)的原因,首要的是受到了哈工大百年強校這一品牌的吸引。深圳的區位優勢也是吸引學生的重要因素,其經濟發展和文明程度比較受大家歡迎,學生畢業后也能順利解決就業問題。另外,我們目前招收本科生的規模不大。
哈工大(深圳)先招收研究生再招收本科生。如何辦好本科,是我們努力的方向。“以本為本”,只有在師資建設、教學水平等工作上狠下功夫,再上一個新臺階,才能具備吸納優秀生源的吸引力。
陳志文:
哈工大(深圳)在本科學生培養上有哪些自己的特色?
吳德林:
我們的特色可以總結為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實施本科生學業導師制。每名本科生都會安排1名全職教師擔任學業導師,定期與學生一對一交流,避免有的學生剛從高三的緊張狀態中解脫出來就“放羊”了,不適應大學階段自主學習的要求。
二是課程設置個性化。允許本科生選修研究生課程,鼓勵學生跨專業選課,與大學城內清華研究生院、北大研究生院達成協議,逐步實現通識課程共享。同時,還開設了輔修專業,培養復合型人才。
三是教材選擇。既體現了扎根中國大地辦高校的特色,又與國內外一流人才培養理念相接軌。
四是國際化程度高。師資隊伍中近80%的老師具有海外留學或工作經歷。本科生第1-2年公共基礎課程和部分通識教育課程采用全英文教學。同時,為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創新人才,每年選拔并資助一部分同學參加美國、英國、加拿大、新加坡、臺灣地區的世界一流高校的暑期交流和學期交換學習項目。
五是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鮮明導向。在課堂學習方面,引領學生完成研究性學習的大作業或研究專題等,提高自主學習和獨立研究能力,培養科學素養。在項目學習方面,哈工大(深圳)建設了29個類別實驗室,其中包括5個通識及基礎實驗室,8個技術基礎實驗室及16個專業類實驗室,保證學生項目學習四年不斷線。為推動課堂學習與項目學習有機結合,哈工大(深圳)規劃、實施了面向大一新生的“大一年度項目”,面向高年級學生“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以及貫穿本科階段的各類學科知識競賽,實現不間斷的項目學習計劃。
陳志文:
據了解,用人單位對哈工大(深圳)畢業生的評價很高。您覺得哈工大(深圳)畢業生的優勢是什么?
吳德林:
深圳市的一些企業對哈工大畢業生的評價確實很高,尤其是動手能力很強,換句話講,就是哈工大的畢業生到了單位后馬上能用,這是很難得的。這與他們在校時的培養很有關系,比如學業導師制、項目式學習等。
在學生做畢業論文的時候,學校除了配備一位專業導師進行指導,還會聘請企業的專家來共同指導。既使得學生的論文方向與深圳發展結合很緊密,也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也會在這一過程中跟著老師在企業邊實習邊做一些研究。
陳志文:
能否請您簡單介紹一下,哈工大(深圳)畢業生目前的就業情況?
吳德林:
目前,我們還沒有本科畢業生。據統計,自2002年起開始招收全日制研究生,至2018年,我們已累計招收全日制研究生1.3萬余人,累計畢業生近萬人,歷屆畢業生留深率達52%。選擇留在深圳的畢業生中,很大一部分人進入了高新科技企業,例如2017年和2018年畢業的800余名碩士生中,入職華為公司的分別是130人和115人。還有一部分畢業生選擇了自主創業,歷屆畢業生已創辦了近百家企業。
陳志文:
哈工大(深圳)畢業生留在深圳的比例比較高。您認為,是什么吸引學生留在了深圳?
吳德林:
深圳市經濟發達、文化開放、政策優越、高新企業眾多等因素都吸引了畢業生選擇留在深圳就業創業。其中,良好的營商環境成為吸引畢業生留在深圳就業創業的重要因素。目前,深圳已成為全國營商環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另外,針對深圳創新發展和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需求,哈工大(深圳)也非常注重對口專業人才培養,持續擴大專業招生規模,努力滿足深圳發展和企業需求。
陳志文:
您剛剛提到,哈工大(深圳)校友創業的人數也比較多,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
吳德林:
近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積極鼓勵高校畢業生進行自主創新創業,并且實施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加上深圳地處珠三角、毗鄰港澳的區位優勢,吸引了大批優秀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
哈工大(深圳)也整合了“哈工大春暉創新成果獎勵基金”、“哈工大丁香匯校友基金”、“微納點石天使股權投資基金”等校友基金數千萬元,支持畢業生進行創新創業。
深圳市速騰聚創科技有限公司是哈工大(深圳)畢業生創業的典型代表,該公司推出了首個國產多線激光雷達,讓無人駕駛產業邁出了一大步。其創始人邱純鑫,創業前在哈工大(深圳)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就讀博士。事實上,速騰聚創的前身,就是邱純鑫的戶外移動機器人環境感知課題小組,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讓在野外工作的機器人提取環境信息。
兩手抓、兩手硬 哈工大(深圳)強調科研與教學并重
兩手抓、兩手硬哈工大(深圳)強調科研與教學并重
陳志文:
您曾提到,哈工大(深圳)的科技創新步伐將持續提速。您如何評價哈工大(深圳)的科研情況?
吳德林:
哈工大(深圳)歷來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依托哈工大校本部強大的科研實力和深圳出眾的創新能力,持續加大投入、加快成果轉化,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前不久,由我校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徐文福教授師生團隊自主研制的仿生撲翼飛行機器人以“鳳凰”的姿態亮相2019年央視春晚舞臺,在深圳分會場的《朋友》節目上驚艷亮相,這便是哈工大(深圳)科技創新持續加速的一個縮影。
陳志文:
回顧過去,哈工大(深圳)科研方面有哪些突出的成就?
吳德林:
概括地來說,一是科研成果量質齊升,科研經費快速增長。2018年,學校科研總體經費7.33億元,人均科研經費在200萬元左右。二是發表的高水平論文數量與質量齊頭并進,穩步提升。2018年,發表SCI檢索論文近900篇、EI檢索論文近1500篇,同比分別增長24.33%和42.89%。哈工大5篇論文入選2017年度“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其中3篇來自哈工大(深圳)。三是在國家級與省級的獎項上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學校以第二完成單位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以第一完成單位獲得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同時,社科類獎項獲得大豐收,2018年共獲得省部、地市及其他各類社科獎6項,超過歷年社科獲獎總和。四是專利發明數量穩步提升。截至2018年底,學校共申請發明專利(按公開日計算)319項,同比增長8.5%;獲發明專利授權118項,同比增長8.3%;實用新型授權49項,同比增長25.6%。五是高水平科研平臺建設跨越發展。投資約15億元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集群通過深圳市政府常務會正式批準。重點實驗室集群包括5個以“一室兩區”模式在深圳拓展建設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以及以劉永坦院士為核心籌建的“空間信息網絡及應用”、以方濱興院士為核心籌建的“網絡空間安全”、以歐進萍院士為核心籌建的“城市工程安全”3個重點實驗室。該集群的建設使哈工大(深圳)科研平臺集群體系更加完善優化,進一步提高科技支撐力度和水平,成為學校建設強有力的支撐與基礎。
發展良好、勢頭強勁 哈工大(深圳)處于加速發展期
發展良好、勢頭強勁哈工大(深圳)處于加速發展期
陳志文:
“雙一流”是目前高等教育的熱門話題。哈工大(深圳)在這方面的目標是什么?
吳德林:
哈工大“雙一流”建設方案很明確:到2020年,哈工大要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2030年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本世紀中葉成為具有重大國際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的世界頂尖大學。
哈工大(深圳)緊密結合廣東省創新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路徑、加快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任務,根據廣東省《高等教育“沖一流、補短板、強特色”提升計劃》的總體要求,開展了高水平大學及重點學科建設。到2020年,建成4-6個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高水平學科,若干學科方向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到2025年,3-5個學科達到世界一流水平,若干可比性辦學指標進入國際一流大學行列,整體辦學水平和學術影響力步入世界高水平大學行列。到2030年,8-10個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形成若干具有強大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優勢學科群,整體辦學水平和學術影響力躋身世界一流大學。
為實現上述目標,學校將在2018-2020年期間,立足哈工大學科優勢和“雙一流”學科建設,以國家和區域重大戰略需求為牽引,圍繞沖擊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重點建設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械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4個學科,并通過重點學科建設引領帶動學校整體發展。
陳志文:
一流高校建設離不開一流人才。哈工大(深圳)在人才引進方面有怎樣的特色?哈工大(深圳)在人才評價體系上又是怎樣做的?
吳德林:
哈工大(深圳)歷來重視人才引進工作,通過完善人才制度不斷地來夯實人才體系,截至目前已連續三年獲得了深圳市頒發的“人才伯樂獎”。
在人才引進方面,哈工大(深圳)的全職教師具有“高層次、國際化”的特點。我們形成了以院士為引領、長江學者等為骨干、“四青”為主體的“大師+團隊”的人才格局。截至2018年底,學校擁有各類高層次人才有近百人,其中,全職和共享的兩院院士18人。
在人才評價體系上,哈工大(深圳)借鑒了國內外一流大學的用人評價機制,在人才聘用及評價體系上積極探索,形成了比較具有特色的人才體系。
首先是面向全球招聘師資,實行全員聘任制和崗位管理制度,創新教師聘用機制,引進重點領軍人才,構建以全職教師為主、全職和兼職相結合、結構合理、適應世界一流大學發展需要的師資隊伍。第二是建立了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通過準聘、長聘制度,選拔一批核心骨干教師,提供有競爭力的、較優厚的薪酬待遇,賦予更重要的崗位責任,嚴格考核,建立進退流轉機制,引導教師潛心教學科研。鼓勵中青年優秀教師脫穎而出,構建集聚高水平學者的人才高地和助推青年人才發展的成長通道,為青年教師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傳承哈工大“大師+團隊”的師資隊伍建設特色,組建若干高水平的教學科研團隊,形成由首席學術顧問把握方向、學科帶頭人規劃策劃與管理、主要學術方向帶頭人領銜的教學科研團隊。最后是積極探索建立能上能下的人才考核制度,保證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形成良好的用人導向和制度環境,充分鼓勵全校的全體教職工在工作中敢闖敢試、勇于擔當,不斷增進教職工的主人翁意識,充分發揮各類人才優勢,借助人才優勢助推學校工作的發展。
陳志文:
目前,哈工大(深圳)的社會評價度很高。您作為黨委書記,怎么評價哈工大(深圳)近些年的發展?
吳德林:
近年來,哈工大(深圳)在招生、就業、教學、科研等方面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也取得了一些成績。首先,我對社會各界對哈工大(深圳)的關注和認可表示感謝。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盡管有著近20年研究生教育的基礎,但是哈工大(深圳)仍處于轉型階段,能夠有當前的良好局面和強勁勢頭,靠的是深圳市的大力支持,外界對哈工大的品牌優勢、辦學資源優勢的認可,對深圳市的區位優勢、創新優勢的認可,要想真正做出自己的成績,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要付出非常大的努力。
愛一行、干一行 我很高興來到哈工大(深圳)
愛一行、干一行我很高興來到哈工大(深圳)
陳志文:
您從地方上的區長到高校黨委書記,一方面是組織安排,另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您個人是怎么考慮的?
吳德林:
到高校來,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高興的事情。我博士畢業后曾經在國外的大學任教,一直都有學校情結。對于教育事業、教學科研是非常喜歡的,過去在政府任職期間也分管過研究機構,自己也喜歡搞搞研究、寫寫文章,并發表過一些文章。
陳志文:
我能感受到您骨子里還是一個學者,我特別能理解,您從區長到高校黨委書記,猶如鳥兒重歸山林、魚兒重歸大海一樣,找到感覺了。不管怎樣,從政府到高校的跨度還是很大的,您是如何看待的?對您來說意味著什么?
吳德林:
到學校來工作,確實是面臨著完全不一樣的環境。我認為可以從兩方面來看:一方面,高校與政府運作的一些方式方法、推進工作的模式思路是相通的;另一方面,我在政府工作了這么多年,到高校來能更多地發現一些問題。
另外,我們經常講,作為一所百年強校和深圳經濟特區合作創辦的學校,哈工大(深圳)既要為國家戰略服務,也要支持地方的經濟發展。我在政府的工作經歷,對深圳的情況相對比較清楚,而哈工大(深圳)的學科建設與深圳的產業發展是密切相關的。我經常強調哈工大(深圳)要加強與深圳市,特別是經濟主管部門的聯系。
陳志文:
您未來在哈工大(深圳)還有很長的時間來作為。您想給哈工大(深圳)帶來什么?做一點什么樣的貢獻?或者說,您有怎樣的愿景,想把哈工大(深圳)帶到哪里去?
吳德林:
這件事不是我一個人可以實現的。我想,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怎么服務好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并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好好地展現哈工大的精神、傳統和文化,發揮好哈工大(深圳)的優勢,服務好國家戰略,服務好地方經濟的發展。第二件事,我們現在是國家“雙一流”建設的一部分,是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學科建設高校,一定要按照要求把哈工大(深圳)建設成為一所“雙一流”大學、高水平大學。第三件事,就是如何把哈工大的工科強項在現有基礎上做的更強。第四件事,把哈工大(深圳)這一市校合作的試驗區做的更好,為今后的辦學模式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哈工大(深圳)地處深圳,有深圳市政府和哈工大校本部的支持,我有信心和決心,絕不辜負大家對哈工大(深圳)的期望。
陳志文:
我覺得,您來自深圳政府,最大優勢就是把學校的發展與深圳的建設更主動、更密切地結合起來。在哈工大(深圳)的市校合作模式中,您是能讓這個模式落下來的一條非常重要的紐帶。因為沒有您之前的歷練或者背景,很難有這些方面的思考。
吳德林:
謝謝!只要是從學校外面來的,看這些問題可能會更清楚一些。
陳志文:
擔任哈工大(深圳)黨委書記這一職務,對您來說,是否有新的挑戰?
吳德林:
在上任后,我看到了機遇,也看到了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哈工大(深圳)剛剛成立不久,如何從過去的研究生院順利過渡到一所大學,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我們的教師隊伍中近80%有海外求學或者工作經歷,思想活躍。還有我本人經驗不足、能力有限。
陳志文:
作為黨委書記,您在抓高校黨建工作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我們分享呢?
吳德林:
哈工大(深圳)黨委是2017年底剛剛成立的,一年多以來,我們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重點抓了幾個方面:
第一就是抓政治學習。一是建立了“第一議題”學習制度,每次黨委會的“第一議題”都是政治學習,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深圳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等等。
第二就是狠抓黨建基礎工作。一是建立和健全基層黨組織,按照“雙帶頭人”要求,完成了黨委(黨總支)書記、副書記、組織員的選任。二是密集出臺制度性文件,迅速補齊從籌建辦向一所大學過渡中的制度建設短板。三是2018年在教師和學生中發展黨員逾百名。四是扎實推進黨支部“四化”建設(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和品牌化)。
第三就是思想政治工作。一是深化師風師德建設,建立和健全師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二是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增配了一批專兼職輔導員。三是成立馬克思主義學院并迅速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四是做好輿論陣地管理。五是重視對海歸教師的關心和思想引導,成立了深圳首個高校海歸教師聯合會。
第四就是全面從嚴治黨。一是召開專題民主生活會。二是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重點抓好節假日期間黨風廉政建設。三是層層簽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推動班子成員切實履行“一崗雙責”。四是持續開展警示教育和反腐倡廉專題學習。五是全面加強管理,嚴格把控新聘教職工政治關
陳志文:
回頭想想,如果人生可以重演,1997年您還會選擇到深圳來嗎?
吳德林:
我覺得還會。
陳志文:
您有很多稱呼,比如區長、主任、副秘書長、書記、老師,您更喜歡哪個?為什么?
吳德林:
書記和老師。書記是我現在的職務,當好書記是我的職責所在。同時,學生叫我一聲老師,我覺得很親切。
老師這個角色很特別,就算是只當一天老師,學生也會叫你一輩子老師。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老師的天職是教學和科研。我覺得,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索,是永無止境的,也意味著要不停的學習。
有很多時候,我們讀完一本書或者一篇文章以后,總覺得絕大部分內容馬上就跑掉了,但總有那么一點點東西停留在了腦子里。你就會覺得,今天又充實了一點。我覺得,那種充實感是支持著一個人做事的內生動力,是源泉。
如果說,一個人每天學習、每天思考、每天去做一點研究,就會永遠保持年輕的心態,這是非常重要的。
陳志文:
之前去拜訪潘懋元先生時,99歲的他仍然在給學生上課,這就是您說的源泉。
吳德林:
我在哈工大(深圳)干得很開心。大家可能會認為我現在工作相對輕松了,其實不是的,要盡心盡力當個稱職的書記,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高校身邊的同事們都有很高的專業修養和素質,對我來說,跟他們在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很好的學習機會。
陳志文:
每一份工作都有各自的辛苦和繁忙,但這里是您的興趣和愛好之所在。假設您是高三的學生,您會選擇哪一所學校?
吳德林:
有這么一句話,叫“干一行愛一行”,還有一句話,叫“愛一行干一行”。現在做的事情,是“愛一行干一行”。只要成績夠,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哈工大(深圳)!
欧美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