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總要戀舊,我曾多次說過我在教育戰線工作了一輩子。1984年任清華大學教務處長;I987年任教務長,中間當了一年計算機系系主任;1990年任副校長;1992年調國家教委任高等教育司司長;自1995年先后任國家教委副主任、 教育部副部長,直到2001年退崗。這期間一直從事高等教育教學的管理工作。2001年至2013年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這期間由于工作的需要有不少的講話,也寫了一些文章,雖然水平不高,但為了原原本本地從一個側面反映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特別是跨世紀的改革發展,所以編成《周遠清教育文集》出版(已 出版四冊),又把未編入“文集”的講話和文章出了《周遠清教育文存》(四冊)。由于講話基本上都是沒有事先準備稿子, 文章也基本上是自己寫的,因此“文集”和“文存”確實是原原本本反映了當時的改革實踐和當時自己的思想實際。
2015年是我國高校大力推進素質教育20周年。翻閱自己的“文集”和“文存”,發現我這一輩子關于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的講話、論述,工作中的探索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回顧推進素質教育特別是文化素質教育的歷程很有感慨,可以說是一輩子跟素質教育打交道或者說跟素質教育富有情結、深有情懷。
(一)清華大學的全面素質教育
清華大學有一個教學討論會的制度,每過幾年學校就要召開一次教學討論會,以研究和決定學校教育特別是教學中的一些重要問題。由于事關重大,學校的干部、教師都非常關注每次的教學討論會。素質,學生的政治素質、社會素質是在教學討論會上提出并不斷得以成熟和完善的。
1983年9月至1984年3月學校召開第十七次教學討論會。會議主要討論了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提高教學質量、改進培養方法,提高教師素質、規劃師資隊伍建設等問題。
1984年1月學校黨委書記李傳信在討論會的第二次會議上指出:“這次會議總的一個精神,就是強調提高素質問題,就是提高全面培養人的素質,就是德、智、體,提高學生德的方面要求,用另外一句話就是學生的政治和社會素質的問題。”
1988年5月至9月學校召開了第十八次教學討論會,副校長梁尤能作了工作報告,主題是: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學生全面素質。他強調“學校的競爭從根本上講是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歸根結底又是人才素質的競爭。全校所有同志都要充分認識搞好教學工作、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的極端重要性。”
筆者于1987年至1992年任清華大學教務長和副校長主管教學工作,在貫徹第十七次、第十八次教學討論會的過程中也反復強調全面素質教育。如:
“第十八次教育討論會提出要深化教學改革,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以更好適應社會需要。從近一個時期社會上用人單位的反映來看,我校畢業生在素質上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是不少學生的思想素質不能適應工作,文化素質也不高;第二……”
“在第十八次教學討論會總結中,還提到了要加強學生的基礎,包括思想文化基礎、自然科學基礎、工程實踐和科學實踐基礎及外語基礎。”
“加強文科建設,是理工科院校面臨的一個新的十分重要的課題。文科是培養人才的基礎、學科交叉的支柱、思維與智慧的源泉,對改善學生的素質,提高學校的學術水平都有重要意義。”
“要建立一個科學、健康、文明的校園環境,加強美育,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教學工作要擴大自己的視野,把提高學生的思想文化素質,特別是把學生的課外文化、體育、科技、社會實踐活動納入培養計劃,納入教學工作軌道。”
“教學工作總體目標要著眼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學校相應地采取了許多措施,給我印象最深、有深刻記憶的有課程要培養學生素質;要明確課程在整個人才培養過程中培養學生什么素質。在全校影響比較大的一件事是,當時應用數學系系主任蕭樹鐵同志在1989年3月清華大學召開的數學教學工作會議上專門講了“數學與人才培養”,講到“數學的訓練不僅是一種知識或業務的訓練,它還是一種素質的訓練”,“數學課程內容的改革,目的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
另外,大范圍開設音樂、舞蹈課。從1990年開始,學校為大一學生開設“音樂基礎知識與欣賞課”和“舞蹈基礎與實踐課”,要求大一學生必須從這兩門課中選一門并必須得到兩個學分方能畢業,借以提髙學生的文化素質。
所以清華大學從1984年第十七次教學討論會以來,特別是1988年第十八次教學討論會以來,提出了全面素質教育,還提出了思想素質、文化素質、思想文化素質等概念,并進行了一定的探索和實踐。這可能是我國大學中比較早提出素質教育并進行探索實踐的學校,或者是之一。
(二)“三注”的提出
1994年10月,國家教委在杭州召開了第五次委屬高校咨詢會(與會者為委屬高校的校長、書記)。我當時是高等教育司司長,在會上我有下面一段講話:
“......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所以我們必須在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教育思想上,一是要注重素質教育,包括學生的政治思想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體素質。文化素質,學校要創造一個氛圍,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特別是理、工、農、醫類學校。最近我們正研究選修課的問題,要把整個學校的教育列入學生的培養計劃,不僅有教學計劃,還要有培養計劃。還有身體素質也很重要,二是注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如何改革教學方法,使學生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能力,不同層次的學校應有不同的要求。我們雖然很注重基礎、注重嚴謹,但在這些優點下還隱藏了培養創造能力不夠的缺點。三是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全面施行因材施教。過去我們怕提個性,其實‘個性’與個人主義完全是兩回事。只有充分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才能更好地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
這里講到注重素質教育、注視創新能力的培養、注意學生個性的發展,后來歸納為“三注”。這個講話得到了一些校長的贊同。我個人也非常看重這次講話的內容。在這里,一是比較正式地提出了教育思想的改革,并且講到我們人才培養中的一些問題,特別是創新能力不夠,個性沒有得到發展,明確提出了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二是提出了素質教育,用了“注重”兩個字,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內容(四個方面的素質),并且把文化素質單獨作為重要的內容提出。三是把創新能力的培養、素質教育、個性發展放在一起提出,說明它們是相互關聯的。
(三)第一次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研討會的召開
1995年9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召開了正式啟動全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的第一次會議,以后連續幾年召開了類似的研討會、經驗交流會。這次會議是高校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標志性的會議。
第一,這是文化素質教育的試點工作研討會,前面已提到在咨詢會上已經把素質教育歸納為“政治思想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體素質”四個方面的內容,并且單獨把文化素質教育提出來。這次單就文化素質教育召開試點研討會,體現了素質教育是以文化素質教育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來展開,我在以后的許多講話中都講到了這一點,并且也是切中時弊、順乎潮流的。
第二,明確了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的6個問題。①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②與政治課的關系;③不大面積調整教學計劃;④不沖擊專業教育;⑤不一刀切、不拉花架子;⑥注意文化傾向。今天回過頭來看這6條基本上是合適的,它保證了文化素質教育直到今天還是健康有序地在推進。
第三,一呼而起。本來想選30所學校試點,后來有50多所學校報名,并且有些學校專門到北京來爭取。另外,思想也比較統一。試點以后,各學校都積極扎實地推進文化素質教育。雖然也有一些分歧,但是很快就統一了。這次會上還提到了關于文化素質教育的內容:文、史、哲的基本知識,藝術的基本修養,當代我國和世界優秀的文化成果。對文科學生需要加強自然科學的教育,這一點多次得到我國著名的史學家張豈之先生的肯定。
(四)一次成功的教學改革實踐
全國高校推進以文化素質教育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的素質教育,是不是一次成功的教學改革實踐,這個提法是否準確,或者是否提得過早,我沒有十分的把握。但是我覺得這個改革具有以下4個特點。
1.指導思想明確,且20年來不斷豐富、不斷統一認識
1994年提出“三注”——注重素質教育,注視創新能力培養,注意學生個性發展。
1998年提出“三提高”——提高大學生的素質特別是文化素質,提高大學教師的素養特別是文化素養,提高大學的品位特別是文化品位。
2005年提出“三結合”——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與教師文化素養的提高相結合,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相結合。
2010年提出戰略主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
在實踐中逐漸認識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是體現中國特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種教育思想,是體現我國教育方針的教育思想,知識、能力、素質,是培養人的三要素。
素質教育的基礎是文化。開展文化素質教育是切中時弊、順乎潮流、涉及根本的。
2.實踐內容不斷豐富、效果明顯
在原來文化素質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基礎上,2011年成立了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隸屬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14年成立了高職文化素質教學指導委員會,并且舉辦的每次活動都很受歡迎,做了大量工作。50多所設有大學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高校大都十分活躍,采取了許多措施加強學校的文化素質教育工作。
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很大一部分學校更加重視開展人文教育,開設大量的人文素質選修課(也包括藝術類課程),舉行豐富多彩的人文藝術講座,重理輕文的思想和現象得到改善,文化的意識在大大地加強,人文教育過弱的現象在迅速改變。
文化素質教育的理論研究在加強,20年來編寫了大量的文化素質教育教材和出版物。如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組織編撰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書系”,首批書系共列入教材40余種,其中有《升華與超越——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講座集錦》(5冊)、《大學傳統文化》《大學美育》等,許多高校也都編寫了教材。
自2001年5月起,連續10年分別在浙江大學、中山大學、重慶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云南大學等校舉行了“五月的鮮花”——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會演。每年的5月舉辦一次,共有1萬多名學生參加了演出,節目為學生自編自導自演,不搞評比,并在有關電視臺播放,展示了高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的成果。參與過的高校超過100所,參與的大學生已達幾十萬人,現在已變成中央電視臺的“五月的鮮花”節目了。廣大師生反映,“五月的鮮花”的會演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創作精良,成為廣大師生所認同的品牌。
除“五月的鮮花”文藝會演外,很多省份組織大學生文化知識競賽。如江蘇省組織的全省大學生人文知識、科學知識競賽,華北5省(自治區、直轄市)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江蘇省在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南京醫科大學等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的基礎上遴選設立了10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省級基地,由一個學校或多個學校聯合組成。與此同時,加強以同一城市為單位的校際協作。自2004年開始開展全省高校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社科知識競賽、人文社科大學生自然科學知識競賽,每兩年舉辦一次,參與高校近百所。選拔出不超過在校學生總數的10%代表學校參加省級競賽。
多年來,通過學校組織(選拔)自愿報名參加的文科學生每屆超過6萬人、理科學生每屆超過10萬人。江蘇省以知識競賽為抓手,形成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長效機制。競賽以其強大的推動作用和宣傳效果,有效地提高了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社科知識的素養和人文社科大學生的自然科學知識素養,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受到全省高校和師生的歡迎。華北5省(自治區、直轄市)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由北京、天津、山西、內蒙古、河北大學生學科競賽組織委員會主辦,從2011年開始,至2014年已經開展4屆。
競賽內容為:文史哲基礎知識、藝術修養、科學史與自然科學知識、歷史文化常識和基本文化典籍。每年的5支賽區冠軍代表隊聚首決賽現場,精彩絕倫,決賽包括古詩創作、知識問答、即興說理、人文演繹四部分。大學生人文知識競賽的舉辦進一步加強了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的培養。這項知識競賽活動從清華大學2000年起開展的大學生知識競賽活動基礎上發起,通過北京市教委發展成為北京市的大學生知識競賽活動,后來進一步發展成為華北5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大學生知識競賽活動。清華大學在其中發揮了發起組織和推動的作用。
很多高校開展學科文化教育。如以南開大學為代表的高校大力推進數學、物理、生物、化學等學科的學科文化教育探索等。從2001年起,南開大學開設“數學文化”課,至今已經14年了。目前全國已經有300多所高校開設了數學文化類課程,涵蓋了本科、高職高專和廣播電視大學等多種類型的高校。召開了三次“全國高校數學文化課程建設研討會”,會議規模達400余人。2014年9月,由南開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昌大學、華中農業大學、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完成的項目“數學文化類課程的創建及在全國的推廣”,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以數學文化課程為代表的學科文化類課程,其精髓是科學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機融合,其在我國的興起與發展,說明了素質教育在學科領域的深入發展。
這些活動多年來都一直在持續不斷地開展,并且取得了可喜成績,用“久盛不衰”來描述素質教育的開展是非常確切的。
3.擁有一支水平很高、力量很強,長期不懈為之努力的專家骨干隊伍,得到了廣大教師、專家、學者的大力支持。
素質教育或者說以文化素質作為切入點和突破口的素質教育一呼而起、久盛不衰,已成為一個成功的教育改革實踐的重要原因是有一支水平很高、力量很強,長期堅持不懈努力的專家學者隊伍。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楊叔子、張豈之、王義遒、胡顯章、劉獻君、于德弘、龔克、楊桂華、方光華、顧沛、程鋼、陳智、周建松等,這些同志長期對文化素質教育進行潛心研究,發表了大量的文章,做了許多的演講,有力地推動了素質教育,明顯地提高了素質教育的水平,深受廣大教育工作者和社會的歡迎,功不可沒。
4.中央對于素質教育的思想政策非常明確,并且始終一貫,這是我們素質教育能順利進行,取得重要成就的主要原因和根本保證。
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明確提到要實施素質教育,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習近平同志在第九次政治局學習會上特別講到,深化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改進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質量。可以說,實施素質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上的國策。
(五)高等教育大力加強素質教育在認識上應該把握的幾點
1.素質教育的思想源頭是鄧小平同志1985年5月的講話
素質教育的內涵在我國早已有之,但在中央領導層面,最初是鄧小平提出來的。《李嵐清教育訪談錄》中說道素質教育最初的源頭是1985年5月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后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上的講話,提出,“我們的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提出“提高勞動者素質”;同年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的決定》中提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李嵐清同志將此稱為素質教育最初的思想源頭。
我也十分同意這一提法。鄧小平同志在198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指出:“法治觀念與人們的文化素質有關。”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出現素質教育。
2.素質教育先在基礎教育領域開展,后在高等教育領域推開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糾正采用違反教育規律的手段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的過程中,自然地把素質教育同教育聯系起來,逐步產生了素質教育的概念。素質教育是針對當時基礎教育存在的應試教育傾向提出來的。基礎教育戰線廣大的教育工作者進行了許多的探索和實踐。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提出:“中小學要從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
3.教育部是推動開展高校素質教育的主要力量
1995年,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國家教委印發了《關于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并于9月下旬在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召開了“高等學校加強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研討會”。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49所高校的校領導、教務處長共100多人參加了會議,與會代表研討了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同年,國家教委成立了高等學校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于次年初在試點的基礎上批準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53所院校成立了32個(含合建)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應當貫穿于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
1995年的會議和國家教委《關于開展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試點工作的通知》以及1999年的《決定》是全面推進高等學校素質教育的標志性事件。這里國家教委(教育部)高教司特別是高教司文科處起了重要作用。劉鳳泰、閻志堅等同志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另外,高教司下屬的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要看到素質教育的開展還有許多問題,理論上的探討還需加強。與國外的一些教育思想的關系仍需加強研究。除文化素質外的其他幾方面素質的探索與實踐仍需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