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strike id="1jt9v"><i id="1jt9v"></i></strike><ruby id="1jt9v"></ruby><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i id="1jt9v"></i></span><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video></span>
<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el id="1jt9v"></del></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th id="1jt9v"></th>
<span id="1jt9v"></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strike id="1jt9v"></strike></video></span>
1978
郝芳,博士,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2015年12月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長。
服務國家能源戰略,從卓越走向卓越,以卓越孕育卓越
服務國家能源戰略從卓越走向卓越,以卓越孕育卓越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專訪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長郝芳
陳志文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
專訪
郝 芳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長

郝芳,1964年5月生,內蒙古赤峰市人,中國科學院院士。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獲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并留校任教。2000年起作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工作,曾任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學術委員會主任。2010年12月至2017年1月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黨委常委、副校長。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科技委資源與環境學部委員、AAPG Bulletin副主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等學術期刊編委等職。現任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長。

66年的建校歷程,培養30余萬高素質人才
66年的建校歷程,培養30余萬高素質人才
陳志文:
如果給改革開放40年加上形容詞,我覺得用什么詞都不為過,比如波瀾壯闊、天翻地覆等等。這40年里,您印象深刻的故事是什么?
郝 芳:
改革開放這40年確實讓人非常激動。像我這樣從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印象最深刻的事首先就是小時候沒書讀、沒飯吃。所以我特別感恩這個時代,讓我們經歷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轉變歷程。
其次,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就是改革過程非常艱難,這一過程也體現了鄧小平同志的偉大。他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為中國步入改革開放起到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作用,鄧小平同志的南巡更是加快了改革開放步伐。改革開放讓我們有了充足的物質生活、充分的自由空間以及各種機會機遇。小平同志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命運,我們這代人是受益最大的。如果沒有改革開放,溫飽也許還是個問題,所以我一直感恩這個時代。
第三,無論是中國高等教育者、科學家還是廣大人民都能感受到國家的欣欣向榮。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使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在新時代人民將會有更美好的生活。
中國改革開放這40年,確實可謂是“波瀾壯闊”!
陳志文:
今年是我國建國70周年,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再到今天,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和石大人做出的最大貢獻有哪些?
郝 芳:
回首中國石油大學建校66年的發展歷程,學校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為黨和國家培養了30多萬高素質人才,包括20多位兩院院士以及一批石油石化行業領軍人物和技術骨干。
2017年,在《泰晤士高等教育》發布的世界500強企業CEO母校排名中,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排名全球高校第35位、中國高校第6位。恢復高考以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本科畢業生當選兩院院士的人數在全國高校排名第20位。
學校教師和廣大畢業生參加了新中國幾乎所有大型油氣田的勘探和開發,參加了幾乎所有大型石油化工廠的建設和運行,為中國石油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做出了重大貢獻。學校還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先后支援西安、西南、大慶等石油院校的創立與建設,為中國石油高等教育體系的建立、完善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石大一直堅持家國同心、追求卓越
中石大一直堅持家國同心、追求卓越
陳志文:
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3所學校為例,您覺得外遷高校非常突出或者統一的特點是什么?
郝 芳:
實際上,從北京搬出去的這幾所學校都有非常艱辛的歲月,它們有著相似的歷史。
第一,這些學校有“家國同心”的擔當精神。這3所學校是建國之初由原來的清華、北大、天大等名校中的相關學科組建成立的,是根據當時國民經濟建設的迫切需求建立起來的,地質先行,煤炭、石油也要先行。無論是搬出北京的學校部分,還是保留在北京的學校部分,其命運都與國家的經濟命脈、經濟形勢息息相關。
第二,這些學校保持了“艱苦奮斗”的無畏精神。以中國石油大學為例,1953年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北京建成,1969年學校遷至山東東營。東營是鹽堿灘,渺無人煙,石大人自己動手燒石灰、制坯燒磚、蓋房子、修馬路、架電線等等,相繼蓋起了“干打壘”式的教室、實驗室和宿舍,建立起了儀表廠、機械廠、煉油廠、印刷廠和農場等等。正是歷代石大人的艱苦奮斗成就了石油大學的持續發展。
第三,這些學校秉承著“惟真惟實”的治學精神。我們的校訓是“惟真惟實”,學校的校風和發展歷史決定了石大人認真務實的品質,每個畢業生也都傳承了這種治學精神。這也是外遷高校共同的寶貴財富。
第四,這些學校都有一種“追求卓越”的進取精神。從地質、礦產(含煤炭)勘探角度來講,中國地質非常復雜,如果照搬歐美的理論經驗,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我們向西方學習的同時,自己也進行了深入扎實地探索研究,不斷創新,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努力把這個行業做到最好。
陳志文: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素有“石油科技、管理人才的搖籃”、“石油領域的黃埔軍校”的美譽,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的定位和作用分別是什么?
郝 芳:
我從建校伊始、學校搬遷、改革開放和新時代這四個歷史時期來說。
首先,北京石油學院時期。1953年,新中國百廢待興,頭上頂著“貧油帽子”。為支持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懷下,以清華大學石油工程系為主,組建了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等學府--北京石油學院,以此開啟了石油高等教育的新紀元。北京石油學院只用短短7年時間就發展成為全國重點大學,為國家輸送了一大批急需的優秀人才,為中國徹底甩掉“貧油帽子”做出了重大貢獻。
第二,學校搬遷時期。1969年,學校整體搬遷至山東東營,更名為華東石油學院。石大人用自己的雙手在人跡罕至的鹽堿灘上建起“干打壘”宿舍、教室和實驗室,讓新中國第一所石油高等學府有了延續和發展。這個時期,學校培養出了以院士為代表的3000多名國家急需的優秀人才;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學校取得了9項重大科研獲獎成果。
第三,改革開放時期。改革開放以來,石大人率先并持續探索工科大學發展之路和辦學模式,工程學科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還有另外3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學科排名前1%。學校先后進入“211工程”建設、“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計劃重點建設高校,2017年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此外,還培養出了以王宜林、楊華為代表的一批戰略企業家,以袁士義、孫龍德、李陽、黃維和、高德利、李根生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學家,以秦文貴為代表的一批“當代青年榜樣”、“感動中國人物”英雄模范,以入選“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的馬搏為代表的一批新時期創新創業人才。
第四,新時代時期。進入新時代,世界能源轉型加速。為緊跟時代發展趨勢,學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強化學校“立校之本”——傳統能源學科優勢;二是結合現在的發展現狀和優勢,拓展海洋、新能源及其他能源學科;三是升級通用和基礎學科,加快把學校建設成為石油學科世界一流、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努力為國家能源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新的更大貢獻。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學校要達到國際一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從首都北京到齊魯大地,從北京石油學院到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我們服務國家戰略的初心從未改變,追求卓越的志向也始終如一,我們會用更加堅定的腳步走向“一流”。
適應能源轉型趨勢,優化學科布局
適應能源轉型趨勢,優化學科布局
陳志文:
能源行業一直是炙手可熱的“金飯碗”,但近些年石化行業進入一個蕭條期,紛紛“瘦身”、裁員,仿佛輝煌不再。您如何看未來石化等專業的發展前景?
郝 芳:
美國《科學》雜志在創刊125周年的時候,曾經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的科學問題,這些也是人類要力爭研究解決的問題;其中排在第24位的就是“何時、何種能源能夠替代石油”,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能回答這個問題。
從世界范圍來看,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絕對總量都呈現出逐年增大的趨勢;從相對量上來講,石油和天然氣在全球一次能源的占比仍在增加。2017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費中,石油與天然氣、煤炭、其他能源消費占比分別為57%、28%、15%,我國在這幾方面占比分別是26%、60%、14%,我國對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的利用仍然還有巨大空間。此外,我國石油和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目前已分別超過了70%、40%,由此可見,油氣安全是我國面臨的重要安全問題之一。
2018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做出重要批示,對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提出了重要要求,我國油氣行業發展因此迎來了重要的機遇期。加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強化油氣勘探開發效率是我們要繼續重視和努力的方向。
目前,我國油氣行業整體面臨著兩個現狀,一是油氣資源劣質化現象日趨嚴重,二是行業向著更復雜、成本更高的領域拓展,也就是深層、深水及非常規等資源開發占比越來越大。因此,只有創新才能適應行業發展需要,我們必須不斷加大關鍵技術研發力度,才能為我國油氣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當前油田石化企業確實是存在瘦身裁員現象,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并不僅僅是能源轉型與多元化發展的形勢,還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迅猛發展的因素。石油石化企業今后發展的一大顯著趨勢是產業轉型升級,這對我們學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首先,學校專業要優化升級,如石油化工專業要在傳統煉油化工的基礎上,拓展加強油氣高效清潔利用等專業方向。對于石油勘探開發類的專業,則要拓展加強非常規、深層、海洋油氣等專業方向。
其次,要從創新素質、跨界融合、復合型、國際視野等角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經過這樣與時俱進的改革,石油石化專業的畢業生在新舊動能轉換和能源產業轉型升級的大潮中,才能夠大有用武之地,有廣闊的事業舞臺。
陳志文:
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已經到來,世界能源轉型不斷加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如何應對?如何在新的變革中領跑?
郝 芳:
隨著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發展,學校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信息技術革命改變了知識的傳播途徑和學習方式,新技術強烈沖擊著傳統學科和傳統行業,能源多元化發展趨勢、建設低碳高效能源體系的要求等,均對學校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
學校第十一次黨代會確立了建設“能源領域更多學科達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全面建成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奮斗目標。學校也明確提出了“強化傳統優勢能源學科,拓展新能源等其他能源學科,升級通用和基礎學科”的學科發展布局總體思路。
具體來說,學校會強化石油、石化及能源裝備等傳統優勢學科建設,力爭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拓展海洋、新材料、生物質能、地熱能、能源互聯網等新能源學科領域;升級能源相關支撐學科,同時加強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云計算等前沿領域及其與能源學科的交叉領域。
能源轉型是一個漫長過程,為適應這種轉型,我們要把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國家需求緊密結合,在優化學科、專業布局的基礎上,通過強化學科交叉、科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不斷提升傳統能源和新能源領域的人才培養質量與科技創新能力,為服務國家能源戰略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撐。
科技創新引領成果轉化的“超越”之旅
科技創新引領成果轉化的“超越”之旅
陳志文: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是我國唯一擁有上市公司的“211”高校,在理論創新-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的發展之路上,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郝 芳:
我們學校的校屬企業“石大勝華”屬于高科技產業,它能夠上市最重要的原因是科技引領。學校能夠取得這樣一項辦學成績,得益于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和秉承的產學研結合辦學理念。
自建校以來,學校與石油石化企業的結合非常緊密,比如說,聯合培養人才,聯合進行科技攻關等。去年,學校與中國石油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近年來,學校又重點加強了對地方的服務,大力推進校地融合發展。
在科技服務方面,我們非常重視成果轉化,有一半以上的科研項目是直接對接行業與地方企業需求的橫向合作項目。學校在2018年全年承擔了各類科研項目1507項,到位科研經費6.67億元,其中簽訂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服務等科研項目1138項,合同額將近4億元。
2018年12月,青島科學技術信息研究院(青島市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了《青島專利創新能力50強評價報告(2018)》,對青島市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專利創新能力進行了綜合評價,我們學校綜合排名第9位,在駐青高校中排名第1位。2019年2月,青島市科技局通報全市2018年科技創新有關數據,2018年青島市實現技術交易7553項,技術合同成交額155.82億元,其中,我們學校技術合同交易額3.09億元,在駐青高校中排名第1位。
建設世界一流石油學科、多學科協調發展
建設世界一流石油學科、多學科協調發展
陳志文:
“雙一流”建設是現在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您怎么評價現在的“雙一流”?
郝 芳:
“雙一流”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是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必由之路。
對高校來說,“雙一流”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推進“雙一流”建設必須堅持3個面向,即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雙一流”建設對大學的根本要求是追求卓越,只有不斷地追求卓越,才能真正形成一流的學科、一流的學術。
總體上講,現在的“雙一流”建設更加強調高校發展與國家戰略的融合,更加突顯了高校的使命和擔當,要求高校在不斷追求卓越的辦學過程中,為國家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貢獻。
陳志文:
您認為“雙一流”評價的標準和機制應該是什么?
郝 芳:
今年兩會期間,教育部陳寶生部長表示:教育部今年要出臺“雙一流”建設的評價標準。我認為對“雙一流”建設的評價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系,相比之前的評選評估,無論是2017年“雙一流”高校的評選,還是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都在理念、指標、流程、結果運用等方面有極大的改進。
從近期國家和教育部有關政策文件來看,國家在“雙一流”建設評價中可能更看重高校對支撐國家重大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引領科技發展方向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更把人才培養放在了核心的地位,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工作的標準,構建出既要符合大眾普遍認知,又具有一定中國特色的“雙一流”評價體系。
我覺得在評價機制上,應當充分體現多元客觀、公正透明,既要堅持需求導向、績效導向,還應當考慮實行分類評價、強調特色,發揮好評價指揮棒作用,引導高校科學定位、辦出自己的特色,讓高等教育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更好地融合促進。
陳志文: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雙一流”建設上的定位和階段目標,分別是什么?
郝 芳:
石大在“雙一流”建設上的定位是面向國家能源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突出油氣特色,成為國家石油石化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和重大理論與技術創新基地,建設石油學科世界一流、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將以國家能源需求、海洋戰略和山東省、青島市經濟社會發展為戰略支點,一是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二是全力建設好2個“雙一流”學科,三是整合力量、科學布局,加快發展海洋、新能源和材料學科,四是走“強特色-入主流”之路,加快通用和基礎學科發展。同時,以體制機制改革和國際化為抓手,追求學術卓越,實現跨越式發展,努力建設能源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服務國家能源戰略和山東省、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進程中做出新的貢獻。
就近期來說,學校的階段目標是到2020年構建和完善地質理科與地質工科相互交叉、油氣地質與地球物理和石油天然氣工程深度融合、勘探開發技術與裝備有機銜接的油氣科學與技術學科體系;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2個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4個ESI前1%學科排名穩步提升,讓整體辦學水平有明顯的提高。
從中期來說,到2030年,學校計劃建成勘探開發、煉油化工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國內領先的石油石化學科體系,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化學工程與技術、機械工程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讓整體辦學水平有顯著的提升。
從遠期來講,也就是到本世紀中葉,學校的目標是石油學科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更多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建成石油學科世界一流、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德才兼備是人才評價第一要義
德才兼備是人才評價第一要義
陳志文:
前一段時間,相關部門提出要在人才評價方面“去四唯”,您怎么看?
郝 芳:
我認為,“去四唯”是國家扭轉不科學的人才評價導向的重大改革舉措。
作為人才評價的重要參數,論文、職稱、學歷、獎項在評價過程中發揮過積極作用,但當這些評價指標被夸大甚至濫用后,不但弱化了正向激勵作用,同時還產生了一系列負面效應,導致了重數量輕質量、重眼前輕長遠等違反人才成長規律的錯誤傾向,造成了學術研究的短期化、功利化、平庸化。
當前,不少高校存在高層次領軍人才缺乏,人才隊伍發展動力不足、活力不夠,人才的創新能力不強等一系列問題。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頑瘴痼疾嚴重制約了高校的發展,阻礙了“雙一流”建設。
但是,“去四唯”并不是否定論文、職稱、學歷、獎項的價值,而是從評價方式上“去四唯”,需要科學構建既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和科學研究規律,又有利于重大原創性成果不斷涌現的人才評價體系,從而實現對各類人才的客觀評價,進而推進高等教育的高質量發展。
今年教育部將實施“教育評價改革攻堅行動”,把評價改革作為龍頭,為學校攻克這些難題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希望教育部能對高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給予更多的指導和支持,以評價改革為突破口,以立促破、破立結合,從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出發,系統設計改革方案,優化政策和制度,以改革激活人才隊伍建設“一池春水”。
陳志文:
“去四唯”之后,應該如何評價人才?是否可以保障公平?
郝 芳:
我覺得首先應該是德才兼備,然后再根據能力、實績和貢獻來評價人才。具體來說,主要有這幾個方面。
一是將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擺在第一位,實行“一票否決”。
二是將人才培養的中心任務落到實處,把教師為本科生上課作為基本要求。
三是實行科學合理的分類評價,對不同學科、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教師設置不同側重、不同要求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避免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教師。
四是注重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探索建立團隊考核評價制度。
五是實行“代表性成果”評價,將具有創新性和顯示度的學術成果作為重要依據。
六是實行小同行評價、國際同行評價,充分發揮同行評議機制在人才評價過程中的作用。
第二個問題,能不能確保公平?我認為人才評價必須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觀合理,需要在政策執行時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是嚴禁行政權力干預學術。厘清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的邊界,堅持教授治學、依法治校,發揮第三方評估的作用,營造公平公正環境。
二是嚴懲學術不端。進一步完善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實行學術不端零容忍,著力解決師德失范、學術不端行為。
三是嚴格專家遴選使用。加強高水平評審專家數據庫建設,合理確定評審專家遴選條件和專家組組成原則,建立完善評審專家的誠信記錄、責任追究制度,完善專家隨機抽取、回避、動態調整制度,嚴格規范專家評審行為。
四是嚴明紀律規矩。明確評價標準,規范評價程序,并嚴格執行。牢固樹立紀律意識和規矩意識,對違反紀律規矩的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
攬全球才俊而扶之,聚天下英才而育之
攬全球才俊而扶之,聚天下英才而育之
陳志文:
您曾在新生致辭中說:“辦卓越的大學、育卓越的人才是我作為校長最大的夢想”。作為一名學者型校長,您覺得自己做得最好的一點是什么?做一名好校長需要具備哪些的素質?
郝 芳:
當前,世界能源轉型加速,“雙一流”建設加快推進,在這兩大背景下,作為大學校長,我面臨的挑戰和壓力肯定是巨大的。按照社會主義政治家、教育家的目標要求,做一名合格的大學校長,探索和努力將是永無止境的,也永遠沒有“最好”。
在去年學校召開的首屆能源科學與工程國際青年學者論壇上,我曾對來校的海內外青年人才說,我有兩個夢想:第一個夢想是“攬全球才俊而扶之”;第二個夢想是“聚天下英才而育之”。這兩個夢想結合在一起,就是用最優秀的人才來培養更加優秀的人才。目前,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正在探索和推進學科、學位點、專業一體化建設,將學科的優勢資源轉化為人才培養的優勢,科教融合、本研一體,培育創新性人才,推動學校從卓越走向卓越、以卓越孕育卓越。
我覺得,辦好一所大學,當好一個校長所需要具備的素質,首先是把握好這個學校的方向,這是校長最大的職責;
二是要有關愛學生、尊重人才、追求卓越的境界,校長必須將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用最大的決心引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也必須將育人作為辦學的根本,以卓越的師資、卓越的學術、卓越的管理、卓越的服務培育卓越的人才;
三是必須熱愛教育事業,全身心投入;四是要有敬畏感,除了做出重大貢獻和取得重大成果之外,還要對全體師生負責,為學校長遠發展負責;五是要有全球視野,要立足于全球高等教育的發展和學科發展,和國家發展的方向目標同頻共振。
欧美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