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登華:
不久前,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華盛頓協議》國際事務辦公室、天津市新工科教育聯盟、天津市新工科教育研究院等同時在天津大學成立,這是新工科研究和實踐的又一新節點。
“新工科”成為近兩年高等教育領域的“熱詞”,越來越多的高校認可并加入到這場教育改革中來。新時代對人的知識、能力、素質有著新需求,國家戰略對人才的需要更時刻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做好“供給側”工作。推進“新工科”人才培養改革,建立并完善中國特色工程教育的“新體系”,是中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的重要途徑,這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界的共識。
2017年4月,教育部工科優勢高校新工科建設研討會在天大召開,形成了《“新工科”建設行動路線》即“天大行動”。這個核心內容是“天大行動六問”:問產業需求建專業、問技術發展改內容、問學生志趣變方法、問學校主體推改革、問內外資源創條件、問國際前沿立標準。兩年來,學校積極布局和推動落實新工科建設,成立了全球首個新工科教育中心,搭建了新工科建設國際交流平臺。
新工科堅持以學生成長為中心,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創新、交叉融合、協調共享為途徑,強調培養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推進新工科研究與實踐,是推動中國工程教育加速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關鍵著力點。
新工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需要破解許多的難題。但我想,“新工科”建設我們應該著眼以下重點:
一是建立動態調節機制。圍繞國家發展戰略和需求,建立覆蓋人才培養過程的動態調節機制,形成人才專業體系和知識體系的快速響應。
二是優化人才成長的學科環境。尊重人才成長規律,為學生成長構建綜合性學科布局,不斷拓展新的學科專業領域和方向,適應“新工科”發展需要。
三是推動融合貫通。給學生更多的選擇機會、更大的發展空間、更優的課程體系、更強的職業引導。貫通學科專業、貫通培養方案、貫通課程體系、貫通教學運行,供不同發展志趣、不同培養類型、不同學歷層次的學生選擇。
鐘登華:
技術進步是社會發展的動力,誰抓住了歷史機遇,領先科技與產業革命,誰就會在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迫切需要新一代人工智能等重大創新添薪續力。
事實上,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也正在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給全球發展和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高校的科研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對教育教學組織方式、人才培養模式,科研組織方式等進行改革創新。
包括天津大學在內,我國高校正在大力倡導新工科建設。新工科建設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傳統優勢工科中,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重構大學教育、完善學科布局、改革科學研究范式。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要求推進“新工科”建設,重視人工智能與其他學科專業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培養新模式,到2020年建設100個“人工智能+X”復合特色專業,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我想,這是新時代國家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需求。
我們也了解到,包括天大在內的不少高校都在緊鑼密鼓地布局人工智能。我認為,在教育教學方面,我們要開展人工智能專業人才培養,同時要在相關專業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培養學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素養,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需要;
在學科布局方面,我們應更加重視學科的融合創新,培育“人工智能+X”學科方向,組建跨學科、綜合交叉的學科團隊;在科學研究方面,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關鍵技術創新,在科研組織模式上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產學研協同的科研模式,在人工智能領域形成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