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文:
華中農業大學已經步入了第三個甲子,是我國最早的近代農科大學之一。您2018年9月到華中農大就職,對它的印象是怎樣的?
李召虎:
華中農大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經過120年,特別是最近這20年的發展,奠定了很好的發展基礎。
去年校慶時,鄧秀新校長提出了華中農業大學未來發展的新目標,要在建校150周年之際,將華中農業大學建設成為優勢學科國際一流、特色鮮明的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學,進而建設成一所特色鮮明的世界一流大學。這也是華中農大在新發展時代的新定位。
華中農業大學是一所具有重要國家戰略地位的高校。過去,大家印象中的華中農大主要是輻射長江流域的湘楚大地;而現在,學校要將視野擴大到國家戰略的層面,例如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食品安全等各類問題。
陳志文:
您覺得中國農業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分別有什么特質?在定位上有什么不一樣?
李召虎:
之前在參加學生活動時,也有學生問我,想把華中農業大學辦成一所什么樣的大學?什么時候能超過中國農業大學?
我覺得,華中農業大學不能簡單地與中國農業大學或者別的學校比較。單從排名上講,華中農業大學很難超過中國農業大學,但并不意味著我們的影響和貢獻會比中國農業大學小。高校的發展不能過度關注和盲從排名。
其實,中國農業大學和華中農業大學有各自的特點。北京和武漢的地域性決定了其差異,而兩所學校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環境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對于中國農業大學來講,坐落在北京,其視野會更開放一些。而華中農業大學是一所更樸實的學校,有很強的基礎,以前不為人所熟悉,但它是一顆很美的珍珠。
李召虎:
其實,華中農業大學有兩個很好的傳統。第一個傳統是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過去幾年華中農大強化了師資隊伍的建設,現在擁有將近1600位教師,45歲以下的教師占整體教師的比例近70%,最近幾年還有海外一批一批的新鮮血液加入到師資當中。這是我們發展、建設學校的基礎。
而且,在領軍人才問題上,華中農業大學有非常成功的經驗。在上世紀90年代,華中農業大學通過引導領軍人才進行合作與創新,形成了服務于產業和行業的標志性成果,涌現出了“兩鄧一張”式領軍人才。
其中一“鄧”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鄧子新,是著名的微生物學家;另外一“鄧”是華中農業大學的前任校長鄧秀新院士,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柑橘,要把中國的柑橘做到世界最好;“一張”是張啟發院士,他是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的研究領域是水稻分子育種。這三人的學術成就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均處于國際前沿,也代表著華中農業大學服務產業和行業的水平。
第二個傳統是在服務國家方面,主要體現在科技創新上。這幾年,我們學校的聲譽在快速提升,科技引領、科技強校發揮了重大作用。我們有“六個一”品牌,指的是六項科技創新成果,也是六個服務國家的領域。一株水稻,指的是處于國際前沿的水稻產業;一棵樹,指的是柑橘產業,在三峽庫區的脫貧攻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頭豬,指的是湖北白豬的育種;一朵花,指的是油菜花,我校傅廷棟教授團隊培育出了13種色的油菜花,大幅提升了油菜產業的生產水平;一支苗,指的是疫苗,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煥春教授團隊研發的豬偽狂犬病疫苗對于我國動物健康養殖產生了重大影響;一顆豆,指的是微型土豆的無毒育苗,這是一項馬鈴薯生產的重要技術。這“六個一”對我國的農業產業發展具有巨大貢獻。
陳志文:
華中農大有非常值得驕傲的傳統,那么在未來的發展中,有哪些挑戰是需要關注的?您希望把華中農大帶領到哪里去?
李召虎:
一方面,我還是要強調人才隊伍建設。華中農大“兩鄧一張” 領軍人才的成長路線和培植方式,使華中農大獲得了今天的成績,有了自己的聲音和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需要發展建設的某些弱勢學科人才隊伍建設中仍然有兩個問題:一是領軍人才不夠,二是隊伍體量偏小。領軍人才不夠或沒有是根本問題,體量偏小不是絕對因素。簡單的“攤大餅”不能造就出一流的學科。對于一所高校來講,領軍人才的作用是巨大的,要讓領軍人才在科學前沿產業真正做出貢獻。
華中農業大學現在需要考慮的是,在新時代中,我們的“兩鄧一張”式領軍人才在哪里?這是師資隊伍建設布局的重點。我們要在思想意識上改變,轉換思路,要進一步加強學科領軍人物的培養,提高人才引進的質量,發揮新引進人才的力量。同時,引才也要育才,引育并重。
另一方面,也還是要強調科技創新,加強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隨著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的中國農業要走綠色發展之路,農業的供給側改革為農業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更強的要求。所以,在綠色發展的大旗幟下,如何做好農業的科技創新至關重要。
華中農大提出了“非常6+1”的概念,接下來要思考“1”在哪兒?面向學校的未來,到再慶祝新甲子的時候,華中農大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思考做什么樣的事情。
陳志文:
取得科技成果還是要依靠優秀的人才,學校要創造一個能讓人才有所作為的環境和平臺。
李召虎:
對。在學術研究方面,不能簡單的靠行政決策,要尊重學術評價。為大家盡可能地創造一個好平臺。
陳志文:
想跟您進一步探討一個問題,“重科研、輕教學”可以說是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您對此怎么看?
李召虎:
做科研確實很重要,教師可以創造非常有價值的科技成果,為社會服務。但是,我們也要培養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到社會上去,到各行各業,通過他們的創新創造,使我們大學的價值最大化。
我們需要明確,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所以,高校對于人才培養的理念、目標要進行深入研討,制定具體措施提升培養人才質量。
陳志文:
我們需要明確,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所以,高校對于人才培養的理念、目標要進行深入研討,制定具體措施提升培養人才質量。
李召虎:
我希望在華中農大推進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
一是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推動我們教育教學改革、推動學校教育事業發展。要在華中農大樹立“全人教育”和“終身學習”的理念,從專業教育向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轉變,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
二是要建立領跑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們不能習慣于跟著別人跑,要把引領作為目標,把領跑作為定位。我們有能力建立華中農大特色的一流人才培養模式。在我們辦學歷史上有不少成功的例子,比如說我們的各類實驗班、各類計劃。
三是要建立通專融合的課程體系。對于我們以農業學科為優勢、生命科學為特色的學校來講,這一點改起來壓力是比較大的。我們現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如何適應通識教育、一流人才的培養,這是很艱巨的改革任務。
四是要建設一支一流的師資隊伍。我們要在評價體系、考核標準、隊伍結構等方面大力推進改革。現有的師資隊伍非常優秀,但是面向一流大學建設和一流人才培養,我們還存在結構不合理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的問題。
陳志文:
2017年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去籌,正式成立。現在,很多高校紛紛在辦農學院,您對此怎么看?
李召虎:
北大辦農學院,我并不意外。隨著國家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農業科技創新,對于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了。從服務國家戰略的角度上來說,對于有能力的高校來說,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陳志文:
這是否會對包括華中農業大學在內的幾所傳統農業大學有一定的壓力?比如人才流失。
李召虎:
壓力有時候是好事,也是動力。我不太擔心人才流失的問題。華農有良好的工作平臺和氛圍。我們雖然沒有最好的物質待遇,但在華農工作精神上是愉悅的,有事業感、成就感。如果北大能辦出一所優秀的農學院,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刺激,促使我們發展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