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strike id="1jt9v"><i id="1jt9v"></i></strike><ruby id="1jt9v"></ruby><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i id="1jt9v"></i></span><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video></span>
<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el id="1jt9v"></del></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th id="1jt9v"></th>
<span id="1jt9v"></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strike id="1jt9v"></strike></video></span>
1978
康凱,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1988年調入教育部工作,現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
充滿信心、干勁十足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充滿信心、干勁十足 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專訪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康凱
陳志文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
專訪
康凱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副會長、秘書長

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秘書長康凱認為,這40年的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同時,他也提出了中國高等教育還面臨著數量、質量、投入等方面的問題。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征途上,既要關注高水平大學建設,也必須關注整體發展。曾經援藏的經歷,使他對西部高等教育的發展更為關注。如何“讓人才往西部走”,是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中國高等教育40年的改革與發展 翻天覆地、一脈相承
中國高等教育40年的改革與發展翻天覆地、一脈相承
陳志文: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您這一代人經歷了中國巨變的發展歷程。您對這40年有什么感受?
康 凱:
我們這一代人是改革開放的親身經歷者,中國這40年的發展成就是巨大的。習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例舉的數據,足以證明40年來我們取得的輝煌成就。對未來,我充滿了信心、干勁十足。我這40年的經歷主要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是完全同步的,應該說起步更早一點,即1977年就恢復高考了。40年的成就舉世矚目。
1977年高考報考人數是570萬人,錄取人數是27萬人。那時的大學生可謂百里挑一,鳳毛麟角。1999年開始大擴招,2003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了15%,2017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5.7%,與過去相比,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空前提高。現在上大學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了。
陳志文:
如果把高等教育的這40年劃分幾個階段,您怎么劃分?
康 凱:
根據馬丁特羅三個階段理論,高等教育的發展可以劃分為精英化階段、大眾化階段和普及化階段。
40年改革開放,我國的高等教育走過了精英化階段,馬上要走完大眾化階段。
1977年到2002年為第一個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15%以下,屬于精英化階段。2003年到2020年(預計)是第二個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屬于大眾化階段。2020年以后將進入第三個階段,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會超過50%,進入普及化階段。
我認為,在此基礎上,之后還要發展到75%以上進入第四階段,即基礎化階段。“基礎化階段”的內涵是指:實現四分之三的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社會發展到要以高等教育發揮基礎性作用作為支撐才能前進,社會整體發展水平進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劃分的“極高人類發展水平組”。
高等教育可以說是社會發展的“發動機”。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已穩步進入了創新性的知識經濟時代,沒有足量的高素質人才支撐是不可想象的。
陳志文:
在高等教育這40年的發展歷程中,您印象最深的有哪些事情?
康 凱:
第一件事,是堅持黨的領導,確立了中國高等教育的體制,確保了方向的正確性。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等學校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
第二件事,是高校大擴招,加速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數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沒有數量很難談質量。當然,這也帶來了一些發展中的問題,需要不斷解決。
第三件事,是提出內涵式發展,核心就是一直以來強調的提高質量。如果質量不高,高等教育的整體競爭力就上不去,對社會的支撐度也就不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
第四件事,是高等教育這40年的一系列改革是一脈相承的。改革就是調整生產關系,把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進行調整,把各種生產要素進行有效的合理配置,使生產力發展達到最高水平。改革是不斷推進,逐步深化的。在高等教育領域,這些年的改革使高校的人才培養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
第五件事,是高等教育向兩個方向分化發展的趨勢越來越明晰。一個是為研究性教育打基礎的厚基礎化方向發展的高等教育,另一個是為工作崗位和行業職業的職業化方向發展的高等教育。這些都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
陳志文:
實際上,這也是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以后的必然。對于高等教育這40年的發展,您能否梳理十個關鍵詞?
康 凱:
我梳理了十個方面:第一,堅持黨的領導;第二,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第三,立德樹人;第四,數量為基礎、內涵為主導;第五,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第六,教師隊伍建設;第七,“雙一流”建設;第八,對口支援中西部高校;第九,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第十,教育經費保障。
數量、質量、投入 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面臨的三大問題
數量、質量、投入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面臨的三大問題
陳志文:
經過40年的發展,中國高等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也存在問題和挑戰。從您的角度看,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康 凱:
回顧40年的歷程,高等教育發展支撐了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未來,我們將面對什么樣的問題和挑戰,這是值得探討的事情,只有搞清楚了問題,才能采取措施解決,才能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發展。
第一方面,我從數量上來談談中國高等教育的問題。2017年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45.7%,但社會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占比還是比較低的。據2017年8月,《文匯報》刊登的《中國:補齊短板邁向教育強國》中報道,在25至64歲人口(也就是主要的勞動力人口)受教育程度上,多數發達國家勞動力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30%至50%之間,而我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僅占9%。
我認為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們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還不夠高,發達國家的毛入學率普遍在60%以上,美國甚至達到了85%-90%,而我國還不到50%;二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時間短,積累較少。由此可見,這個問題是在可預見的時間里得以解決,所以應當說這不是主要問題,但不可忽視。
陳志文:
我還是比較樂觀的。2018年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約1500萬以上,而2018年高校畢業生就有820萬。另外,留學回國人數在2017年已達到48.09萬人,2018年保持了增加的趨勢。
在未來的發展中,在主要勞動力人口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占比將會快速提高。也就是您剛剛提到的,這是時間問題,通過足夠的積累是可以解決的。你講得很對“這不是主要問題,但不可忽視”。
康 凱:
是的。第二方面,從質量上來說,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提升。在此,我主要談談專業教育、教育結構、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以及激活教師積極性的問題。
首先,針對專業教育問題,我曾提出,培養學生“會思考、能實戰、不作弊、善合作”是高校專業教育的靈魂。這里回答如何在專業教學中落實“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培養學生“會思考”就是要將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專業思維能力作為專業教學的基本任務和基本目標。一個人的思維能力和水平,是其理論知識積累、認知能力和智力水平的集合式反映。思維運動的核心形式是“聯想”,不論是有規律的思維運動還是發散式思維活動都是以“聯想”為基本運動特征的。
所以,在我們的各個教學環節中,應當要有大量思維“聯想”的專業教學設計,充分培養和訓練學生的專業思維“聯想”,使學生具有“深刻性、靈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獨創性”等高附加值的專業思維品質。
為此,專業教學必須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必須采用互動式教與學的方法,必須實施以非標準化為主的評價考核制度。我們要為學生提供“可進行深入思考”的基礎、環境、時間、空間,以及有效的指導。
要教給學生哲學(明白學)這把金鑰匙。要學習一點東方哲學、西方哲學。主要的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學生必須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要教會學生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還要進行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在思維訓練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思考是創新的根本來源和根本動力。一定要通過學生的大腦來進行思考,對知識進行再加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是創新的基礎,沒有思考就不可能有創新。
陳志文:
據我所知,有些國家的學生從小就開始學習論述性文章的寫作,這是促使學生進行思考的很好方式,而我們這方面存在不少問題,確實需要認真反思。
康 凱:
是這樣的。“能實戰”是指要加強實戰化實習實訓,培養理論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教學過程中一個極其很重要的環節,然而卻是中國高校的短板。最近,我們學會發布了《中國高校實習實訓教育專題觀察報告(2018)》(雖然還不夠全面),其中一些初步觀察結果(存在的問題)值得高度關注:
第一,各學科專業實習課時縮水問題比較普遍;
第二,分散式(專業、綜合)實習過程中的管理失控、資源不足等因素,有可能導致分散實習流于形式,這是當前高校實踐教學的主要痛點和難點所在。
第三,目前高校實習實訓質量監控工作,總體上還是高校質量管理的一塊短板。
第四,高校實習基地的建設質量和利用效率參差不齊,是否能滿足教學要求,需要深入調研。
第五,多崗位實習的機會很少。只有很好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為實戰化實習實訓奠定基礎。
我們常用“實踐教學”這個詞。實踐是指:人類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的一切實際活動。對于專業教學來說,“實踐”這個詞過于寬泛,用“實戰”更貼切。實戰:集中體現專業教學解決問題能力訓練的要求,體現實際工作的激烈性、復雜性和專業性。我選用“實戰”是從軍隊中來的,軍隊中都用“實戰演習”“實戰化訓練”,我認為對于專業教學十分合適。“能實戰”帶有根本性和現實性(或目的性),即大學生在專業成長上的決定性一步,是專業教育的根本性任務和根本性目標。
“實戰”教學是我們高等教育的短板,要實現培養學生“能實戰”就必須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教育投入不但不能減少,反而要持續不斷增強支持力度,這是必不可少的成本。在此要特別說明的是,各種模擬教學是必要的,是為進一步“實戰教學”奠定基礎。
陳志文:
北美滑鐵盧大學的計算機專業很強,原因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實際的項目操作占了約一半的時間。《魔戒》的動畫就是滑鐵盧大學師生做的。中國高校在這方面的短板確實很嚴重。
康 凱:
我們的想法不謀而合。培養大學生“不作弊”是專業教學的任務之一,“不作弊”是學生的專業道德底線。有人認為這是一個低要求,依我看,堅持這個底線不容易。
如果一個人永遠不作弊,一生都不作弊,可以說這個人的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是合格的,如果我們培養的學生人人都不作弊就是巨大的成就。誠信的缺乏導致中國很多管理成本很高。所以我們必須教育學生堅守道德的精神家園,把“不作弊”作為自己的底線,把一生“不作弊”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
“不作弊”也就是誠信,帶有人格的完美性和藝術性,即人品養成、精神塑造。希望能看到學校,特別是高等學校將“不作弊”寫入自己的校訓中,如果哪個大學勇于將“不作弊”三個字作為自己的校訓,應當說是一所不錯的大學。
“善合作”,我認為是教育軟實力的代表。自然科學也好,社會科學也好,需要解決的問題越來越復雜,一個人是很難處理的,必須要合作。學生的合作能力越強,將來的工作能力就越強,能做出的貢獻就越大。我們的專業教育中對合作教育還不夠重視。
在此推薦一個案例:清華大學柳冠中、邱松等教師榮獲的2014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基于思維與實踐并行的綜合造型設計基礎課程群建設》,充分展示了培養學生“會思考、能實戰、不作弊、善合作”的專業教學理念。
上述內容就教育教學改革,各種的人才培養要素應圍繞如何實現培養學生“會思考、能實戰、不作弊、善合作”展開。這也是我學習教育部2018年9月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的一點體會。
陳志文:
您提出的這四點非常接地氣。
康 凱:
其次,中國高等教育結構也存在問題,需要深度調整,主要涉及到四個維度。第一維度是高水平大學建設和地方院校建設的結構問題;第二個維度是東西部高校的布局結構和發展問題;第三個維度是專業結構問題;第四個維度是教育層級結構與創新動力的關系問題。
在此我就第四個維度多講幾句。現在中央提出“創新是第一動力”。在整個教育體系中,只有研究生教育,特別是博士研究生教育能比較直接對接“創新是第一動力”的要求。然而,目前我們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不論在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而且問題越來越突出。
為適應國家對“創新是第一動力”的要求和創新創業的要求,碩博階段的教育特別是博士階段教育要盡快發展。如果整體教育結構不合理或者太偏廢,整體教育質量是不高的。
第三,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還有待提高。“2018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中,華中師范大學的“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的高校人才培養體系重構與探索實踐”獲得了特等獎。該項目通過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深化了教學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大大提高了人才培養能力,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競爭力水平。現代信息技術是當代特征性科技水平標志,集中體現當代生產力水平。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一步推進信息技術與高等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大的改革空間。
第四,如何激活每一位老師的積極性,是高等院校面臨的巨大挑戰。高等院校的教學改革要讓每一位老師都有積極性。2018年我隨團到美國訪問,感受最深的是美國高校的下沉式管理體制,教授、教師有很強的活力。我們現在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就是激活微觀主體活力,高等教育領域就是要激活和調動每一位老師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他們的聰明才干。這一點十分十分重要。
陳志文:
其他方面,您認為中國高等教育還存在什么問題?
康 凱:
第三方面,是教育投入的問題。據統計,2017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42557億元,超過了4%的GDP,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距離,而生均教育經費支出就更低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需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作支撐。
既要關注高水平大學建設 也必須關注高等教育整體發展水平
既要關注高水平大學建設也必須關注高等教育整體發展水平
陳志文:
目前,中國的高等教育非常強調加強本科教育的問題。您認為,原因是什么?
康 凱:
首先,本科教育目前確實存在問題,比如實踐教學、課堂教學、教師隊伍建設的問題。其次,加強本科教育既是目標也是理念,其核心是提高教學質量和競爭力。
陳志文:
“雙一流”建設是當前高等教育的熱門話題,您認為什么是“一流”?
康 凱:
我認為,是否“一流”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判斷。第一,要看教師隊伍是不是一流,也就是你的骨干教師隊伍在全國或全世界的影響力,如果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全國或全世界有一流的聲譽和影響力,則教師隊伍可謂一流。
第二,看看高校的體制機制、內部治理是不是一流。是否可以吸納、留住、使用好一流教師隊伍,就可判斷其內部治理的體制機制是否是一流的。
“雙一流”高校可以說代表了國家隊,但不是整體的中國高等教育。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過程中,既要注意到高水平大學的建設,同時也必須關注高等教育整體的發展水平,特別是西部高等教育的發展。扶持西部發展,最實際的就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我曾經在西藏工作了三年,也在教育部高教司具體管理對口支援西部高校9年,所以我更關注西部高校的發展。我認為,西部高校的發展對整個中國社會的進步和提高至關重要。過去曾經有“孔雀東南飛”的現象,西部的人才流失很大。我們要思考,如何采用一種良性的機制,而不是行政命令式的辦法,讓人才(或人口)往西部走。
陳志文:
您有什么建議?
康 凱:
實踐證明,國家采取的是對口支援西部高校等辦法,讓國內高水平大學對口支援西部大學建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如清華大學等對口支援青海大學,北京大學等對口支援石河子大學。這樣能夠較快提升西部大學的教學質量以及知名度和美譽度,從而推動西部大學在內地招生。
據某西部受援高校統計,十多年來招收的內地學生,畢業后留在當地工作的比例大約為50%,約有15000多名內地學生通過到西部受援高校學習而由東南扎根到了西北,這樣就形成了良性的人才(人口)流動機制。此寶貴經驗值得認真總結。
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必然要求。我們充滿信心、干勁十足,建設高等教育強國。
欧美激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