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l></strike><strike id="1jt9v"><i id="1jt9v"></i></strike><ruby id="1jt9v"></ruby><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i id="1jt9v"></i></span><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video></span>
<span id="1jt9v"><dl id="1jt9v"><ruby id="1jt9v"></ruby></dl></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dl id="1jt9v"><del id="1jt9v"></del></dl></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th id="1jt9v"></th>
<span id="1jt9v"></span>
<strike id="1jt9v"></strike>
<strike id="1jt9v"></strike>
<span id="1jt9v"><video id="1jt9v"><strike id="1jt9v"></strike></video></span>
1978
舒歌群,1964年生于浙江,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
大學的今天,就是社會的明天
大學的今天,就是社會的明天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專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舒歌群
陳志文
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
專訪
舒歌群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
感受四十年:“改變”與“活力”、“奮斗”與“發展”
感受四十年“改變”與“活力”、“奮斗”與“發展”
陳志文: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這40年里,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記憶或事件?您怎樣評價這40年來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如果用幾個關鍵詞概括,是什么?
舒歌群:
改革開放40年,無論是對于國家還是對于個人這種影響都是非常深刻的。
我覺得對于我們家來說,1978年我哥哥上了杭州大學,而我則考上了浙江省重點中學——湖州二中,真是改變了我們的人生軌跡。原來我們都是做好了知識青年下鄉的這種思想準備的,而且我哥高考前都已經報了名了。
對于我國高等教育來講,從恢復高考到1999年大學擴招,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78年的2.7%到2017年的45.7%,我國的高等教育實現了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成為速崛起的高等教育大國,為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奠定了厚實的人才基礎。
如果從我個人的角度來感受這四十年,可以用“改變”與“活力”、“奮斗”與“發展”來概括。
中國科大是一所回歸大學本源的學校
中國科大是一所回歸大學本源的學校
陳志文:
您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從求學到工作,您還先后經歷過浙江大學、天津大學,這三所學校各有怎樣的氣質?
舒歌群:
2018年是中國科大建校60周年,9月份學校除了組織各類紀念活動,也組織了一系列的征文活動。因為,到中國科大工作才幾個月,所以當時我只能以“科大印象”為題來談一些感受:在我看來,中國科大是一個回歸大學本源的學校——讀書就是讀書、育人就是育人、科研就是科研。我把這種印象歸結為三點:一是以學生為本;二是以學術為本;三是以報國為本。現在印象還是如此。
也是托改革開放的影響,我覺得我的人生非常幸運。從求學到工作,先后經歷了浙江大學、天津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三所我們國家最好的大學。我覺得這三所大學的共同點都是把興學強國、科教報國作為自身的使命和育人的理念,這種感受還是很強烈的。如果一定要做一些細分的話,我覺得老浙大與天大都是工科強校,文化氣質還是比較相近的;中國科大理科非常強,反映在人才培養和文化氣質上還是有一些不同。
陳志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為培養“兩彈一星”的尖端人才而創校,今年也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建校60周年,在這60年發展歷程中有哪些具有重大意義的故事,能否分享一下?在新時代,中科大是否有新的目標和定位?
舒歌群:
2018年是中國科大建校60周年。60年來培養出73名兩院院士;國家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中有約10%是我們的畢業生;由中國科大主導完成的成果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次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一。對于這60年發展過程中的辦學成就媒體也做了密集的報道,相信關心中國科大發展的朋友們一定會有所了解,在此我不做贅述了。
習近平總書記曾三次到我校考察,多次對學校的工作給予指示,要求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傳承科教報國、追求卓越的精神,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立足國內重大需求,潛心立德樹人,執著攻關創新,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上多下功夫,努力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世界科技強國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這是中國科大的莫大榮譽,更是對科大人的重托。
學校下一階段的工作將瞄準“潛心立德樹人”和“執著攻關創新”兩大任務,以更高的目標要求實施“雙一流”建設。按照德智體美勞的要求完善人才培養體系;要鞏固基礎前沿學科的優勢地位,同時要實現工程技術學科跨越發展,并且要拓展新興交叉學科融合深度,如科大新醫學、智能信息等,增進管理人文學科建設內涵;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全面推進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和國家實驗室的建設,進一步提升在基礎性和戰略性科研方面的能力。
“紅專并進、理實交融”中國科大追求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
“紅專并進、理實交融”中國科大追求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
陳志文:
我們注意到近期教育部強調給大學生加負,廢除清課等錯誤做法,其實核心還是質量,中科大向來對數理化等基礎課程的要求非常嚴格,為什么?
舒歌群:
中國科大對數理基礎的要求嚴格是有其傳統的,我們以錢學森先生創辦力學系為例。就如您剛才提到的,中國科大是為“兩彈一星”事業而創辦的一所大學,錢老參與籌備和創辦,并親自擔任近代力學系主任。
錢老提出了“技術科學”的觀點,認為技術科學是一個科學研究領域,是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結合的產物。并且從辦學理念、培養目標、教學計劃等方面探索了“技術科學家”的培養路徑,成為中國科大的一項辦學特色。
1959年錢老在《人民日報》發表題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里的基礎課》的文章,詳細闡述了學習基礎課的意義、內容和學習的方法。還有一個例子,力學系第一屆學生畢業,但是錢老覺得這屆學生數理基礎還不夠扎實,特別將畢業時間推遲半年,加強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
陳志文:
從1999年“大擴招”,到今天高等教育即將邁入普及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卻能堅持近20年來不擴招,為什么?
舒歌群:
很多人也問我同樣的問題。我理解這應該是中國科大精品辦學理念的體現。中科大的定位是培養國家尖端的科學技術人才,要培養各領域的領軍人物。所以,我們追求的是質量而不是數量。我們的本科教育堅守“基礎寬厚實、專業精新活”的人才培養傳統,非常注重數理基礎的教育,尊重學生興趣,真正實現本科生100%自主選擇專業。保持適度規模,強化科教結合,通過學科交叉培養創新能力,對于提升本科培養質量還是非常重要的。
陳志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歌中寫道“又紅又專,理實交融”,這可能是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才培養特色的寫照,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已創造出“千生一院士、七百碩博士”的佳話,在新的歷史時期下,我們更應該堅持培養什么人的問題,為誰服務的問題,您怎樣描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未來人才培養之路?
舒歌群:
中國科大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堅持“紅專并進、理實交融”的校訓,著力踐行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育人理念。賦予“紅”新的內涵,大力培養“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的“六有”大學生,造就德才兼備、紅專并進的優秀人才;以本科生書院、創新創業學院建設為抓手,積極推行大類教育、專業培養的“2+X”培養模式,形成具有科大特色的一流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把立德樹人融入每項工作、貫穿育人始終,做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努力辦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陳志文:
從1978年成立至今,中科大少年班一直備受外界關注,有仰望、有好奇、也有質疑。您能否為我們解密一下少年班的培養理念和模式?2018年也是我國“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實施十周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取得了哪些成果?如今,“拔尖計劃”2.0時代到來,學校在進一步推進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上有何規劃?
舒歌群:
2018年正好也是中國科大創辦少年班40周年,四十不惑。經過40年的發展,中科大少年班應該講也取得了成熟的經驗。我到中國科大工作時間雖然不長,但是通過調研深刻感受到學校的重視,從學生的招錄、到寬口徑、個性化的因材施教、班主任制度、教學管聯動的學生管理模式等等都能體現出來。相信中科大少年班會辦得越來越好。
中國科大在基礎學科的人才培養方面還是非常有特點的。像前面提到的本科教育堅守“基礎寬厚實、專業精新活”的培養傳統;尊重學生興趣,真正實現本科生100%自主選擇專業;重視數理基礎,所有專業的學生都必修數學和物理,而且課程深度達到準專業水平。
近年來,學校進一步深化改革,努力突破“流水線式”人才培養的局限,進一步探索“兩段式、三結合、長周期、個性化、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形成一套有利于促進科教創新資源向人才培養聚集的協同育人機制。
我們的目標是辦出中國特色、科大風格的世界一流大學
我們的目標是辦出中國特色科大風格的世界一流大學
陳志文:
“雙一流”建設是目前高等教育的熱門話題,您如何評價?您覺得什么才是一流?評價的尺子和標準應該是什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有什么目標?
舒歌群:
在我國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成為世界高等教育大國的時候,通過“雙一流”建設,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我覺得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時的。
對于什么是世界一流,這很難用統一的標準來衡量。但是我想還是應該有一些要素的,首先,必須為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做出突出的貢獻,包括對人類文明和社會經濟發展有影響的成果;其次,培養出了大批優秀人才,包括各領域世界范圍內的拔尖人才;再者,有從事一流研究工作的國際知名教授;同時,有優秀的辦學傳統和大學文化。
對于中國科大而言,我們提出了努力辦出中國特色、科大風格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并進一步做了細化,學校將按照“11+6+1”的學科布局,重點建設18個學科,瞄準新興領域和交叉學科領域,建設科大新醫學,發展科大新工科,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最終,推動6~8個學科躋身世界前列、8~10個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為此制定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流大學建設方案》,明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三步走”的戰略,提出了五大建設任務、五大改革任務。
陳志文:
中國科大陳仙輝教授在當選中科院院士之前,曾有10年沒拿出重要成果,但學校從未苛責。他曾說:“如果按發表論文數量考核,我可能早被淘汰了。”中科大對人才的評價標準是什么?
舒歌群:
對于中國科大來講,學校較早就建立了柔性考核機制。所謂柔性考核,是指采取學術會議交流,兩院院士、校領導和相關教授參加點評的方式進行,不提量化的硬性考核指標,以“階段考核”代替“年度考核”,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職考評”。柔性考核既符合學術人才的成長規律,又能呵護科學家的創造熱情,保障他們相對自由地探索感興趣的領域,為他們長期的學術積累與發展創造寬松環境。我想陳仙輝院士的例子很能說明問題。
對新一代大學生不宜求全責備 一代會比一代強
對新一代大學生不宜求全責備一代會比一代強
陳志文:
您是恢復高考的受益者,能否分享下您當年上大學的故事?與您那一代人相比,當今這一代大學生有哪些特點?您對他們有何希冀和建議?
舒歌群:
我是1980年16歲上的浙大。報的專業是浙大物理,第二專業是熱物理,也不知道兩者之間有什么區別,結果被錄取在熱物理。那時候年紀小,對專業沒有太大的感悟,也就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地讀書。大學的生活感覺還是很充實,基本上是“四點一線”:宿舍、食堂、教室、操場。
那時候,正好是中國女排獲得第一個世界冠軍,帶動了大學的排球熱,我還代表熱物理系排球隊,獲得過浙大排球聯賽第四名的成績。后來在天大上研究生期間,還代表研究生排球隊獲得過天大排球聯賽的冠軍。
因為長期在高校工作,我倒是不覺得每屆學生之間有什么大的差異。當然回過頭來,和我們那時候相比,這種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現在的大學生在學習能力和知識水平上比我們那個時候要強多了,但是由于一般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在自我管理、責任心等方面還需要加強。當然,我們不能用九斤老太的眼光來求全責備,我相信一代會比一代強。
大學的今天,就是社會的明天。所以,我對當今大學生的希望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有責任心和使命感,要有謙和之心和高尚品德。
欧美激情在线观看